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一章  绪论


参考博客:https://blog.csdn/liuxyen/article/details/78591722

练习题目:https://wenku.baidu/view/684644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d.html

     最近复习一下数据库,参考书籍《数据库系统概论》,以下纯属是个人笔记:

1、数据库系统概述

  1.1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1.1.1 数据(Data)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种类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即为数据。 

     1.1.2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与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用户共享。

    1.1.3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

    主要功能包括:

  (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3)数据操作功能(如,增删查改)

  (4)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功能

  (5)其他功能

     1.1.4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只靠一个DBMS远远不够,还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完成,这些人被称为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2.1 人工管理数据特点:

    (1)数据不保存

    (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3)数据不共享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1.2.2 文件系统特点: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但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

     1.2.3 数据库系统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以及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2、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将模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概念模型,第二类是逻辑与物理模型。

  2.1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也叫信息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DB设计。

    1.2.1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1.2.2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的某一特性)

    1.2.3 码(或键,唯一标志实体的属性)

    1.2.4 域(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1.2.5 实体型(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

    1.2.6 实体集(同一类型的实体集合)

    1.2.7 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指不同实体间的联系)

        A、两个实体型或以上之间(同一实体集内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分类:

      (1)一对一联系(1:1)

      (2)一对多联系(1:n)

      (3)多对多联系(m:n)

        B、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E-R图,也称为E-R模型,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C、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1)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内写明实体名;

           2)属性:用椭圆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对应的实体型连接起来;

           3)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于有关实体型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边标上联系的类型(1:1或1:n或m:n)

  2.2 逻辑与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对象关系模型等,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DBMS的实现。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低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没事面向计算机系统的。

    2.2.1 层次模型

    2.2.2 网状模型

    2.2.3 关系模型

    (1)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2)元组: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3)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的名称叫做属性名

    (4)码:或叫键,也成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5)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6)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7)关系模式的表达方式: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如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年级,专业)

      注意: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与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2.3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与完整性约束


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仅涉及到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的值,模式的一个具体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与内模式三级构成。

  3.1 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既不涉及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也不涉及具体的因公程序。所使用的应用开发工具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3.2 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应用程序员与最终用户)能看得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外模式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但一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一个外模式。

  3.3 内模式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数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为了能够在系统内实现这3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

    3.3.1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3.3.2 模式/内模式映像(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4.1 硬件平台及数据库

  4.2 软件

  4.3 人员

     4.3.1 数据库管理员主要职责(DBA)

       (1)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与结构

       (2)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与存取策略

       (3)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4)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5)数据库的改进与重组重构

  4.3.2 系统分析员与数据库设计人员

  4.3.3 应用程序员

  4.3.4 用户

    (1)偶然用户

    (2)简单用户

    (3)复杂用户

更多推荐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一章(基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