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开始写论文发表了,虽然之前也有过不是一作的文章,但文章不是我写的。因此想请教一下前辈们:在发表文章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补充一点信息:
我指的不是普遍适用的学术型文章的写作方式:比如用语要精练准确、注重表达的逻辑性之类,而是诸如: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图片要求一类随便写一个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体的杂志要求修改,还是一上来就按某具体杂志的要求来写?

2、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然后再以此构建文章整体的结构;还是不管那些,先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再考虑可能被argue的内容?

3、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考虑到放得太多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类该放进去,哪一类不该放进去?

 

成楚旸  ,专栏“化学札记”已开通,欢迎关注 收录于 知乎圆桌 、 编辑推荐 袁霖 等 79 人赞同 好多答案都推荐用Latex,我从来没用过,周围也没人用。大概是领域不同的原因吧,有一些期刊,比如化学领域权威JACS投全文的时候直接把plain text和图表refenrence等放在一个文档里就够了,接收之后有专业的编辑给你弄格式。

===================

我想楼主更关注的不是格式,而是怎么在内容上准备写论文吧。

我的经验是

1. 先写supporting information,把所有data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好。这个一般是一边做实验一边整理,没什么难度。

2. 确定要投哪个journal,然后去看篇幅fig要求等。对自己工作领域熟悉的话应该很清楚自己工作的水平,预估一下大约就是高档次的有一定几率中,另外有一个几乎不会被拒的备胎。不推荐从最高开始一级一级投下来。

3. 构思正文结构。这个应该是贯穿在整个project中,从proposal就开始想,将来怎样来讲这个story,当然在你做实验出结果的过程中会不断修正改进。

4. 作图。好的图表和Caption的标准是,让人只看图和Caption能获得整个文章的内容大意。并且之后写正文应该完全按照图标做骨架。


5. 写。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步,当你前面的步奏都做好了以后,并且你阅读了大量领域内其他人的文章,很短的时间就能从头写到尾。我目前写过的两篇文章的正文都是一两天的时间就写完了。当然,写完之后要花很多的时间来修改。我老板的文章一般都是10遍以上,像我这种英语非母语的人最后投出去的文章里很难找到一句没改过的话。╮(╯-╰)╭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补充一下,如果不知道如何写论文,一般都是自己读paper太少,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编辑于 2014-11-24  2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56取消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笨猫猪  ,模式识别 | 计算机视觉 徐腾飞 等 56 人赞同 大家都在说内容怎么写,我就不多嘴了。说说为啥推荐用LaTex。LaTex的好处就是你只用关注写,不用费心思关注排版。要换期刊/会议直接换模版,不用重排好舒心啊!
很多人说公式多才用LaTex,图多还是用word。我觉得其实现在word公式编辑器也可以用,但恰恰是图多用LaTex最方便——因为插入后你根本不用管它,LaTex会把它放到最合适的地方!而word插入图后前后文字变动可能导致图本来在页首被推倒页面中间或下面,丑死了。。。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答主觉得好难受。而且LaTex自己还能运算画图呢!画出来的图分分钟美死你!

另外一个好处是参考文献的插入。平时积累文章时BibTeX 条目的命名采用容易记忆的格式,例如 "一作名字-年份-标题首个单词",这样在正文中引用的时候只要直接打\cite{xxx}就好,什么用Endnode、word交叉引用都弱爆了好吗!(这里主要指的是那种和你论文非常相关的论文,自己对这些论文的记忆本来就很深。另外一些不是那么熟悉的引文,只要在.bib文件查找一下也能很快找到,插入十分方便)。
而且计算机方面的论文,BibTex条目都不用自己一一添加的,IEEE、ACM网站上都可以直接下载的,有些作者的主页上自己的文章也提供了BibTex格式,还有Google scholar搜索的文章也可以导出BibTex,自己再按照自己的要求改一下存起来就行。

另外最好是把期刊/会议名字采用一个单独的.bib文件管理,例如:
文章的参考文献文件 paper.bib:
@ARTICLE{maozhuben2015latex,
author={Maozhu Ben},
journal= IEEE_J_PAMI,
title={Latex Hahaha},
year={2015},
}
期刊名字文件 nameFull.bib 全称版:
@STRING{ IEEE_J_PAMI =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或者简称版 nameAbrv.bib:
@STRING{ IEEE_J_PAMI = "{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

这样分开管理的好处是每个期刊名字只用维护一次,相同期刊的不同文章,不会因为录入时候期刊名字多次拼写产生错误、遗漏。更重要的是,在论文主体.tex文件里面,想用期刊全称就引nameFull.bib:
\bibliography{nameFull,paper}
想用期刊缩写就引nameAbrv.bib:
\bibliography{nameAbrv,paper}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突然要从缩写改全称或者全称改缩写了!好爽啊!!! 编辑于 2015-01-11  2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6取消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何史提  ,站在巨人肩膀上 76 人赞同 谢邀。

在我发第二篇文章时,我还是一开始写算式,最后才写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后来当脉络出现问题时,便要重新改架构,浪费了大量时间。后来我的博导告訢我,其实技术细节都是其次,因为大部分物理文章的数学推导都是可用文字表述的,数学不如想像重要,但如果我一开始就写好Introduction,架构定好,脉络想好,那以后的改动也不会是大范围改动。后来我工作后,才渐渐明白这说话的深意。论文之所为「论」文,在于argue,不在于结果,结果和图表只是用来支持你的argument。也因为如此,应该是大概想到投到那期刊在决定内容了。

另外,每读别人一篇文章,便纪录在BibTeX,要有固定的naming scheme,写文章时引用打\cite{....}即可。这也可以使自己更记得自己读过的文章。

画图不要用Excel,用Mathematica、XMGR或R(用ggplot2包),如真的要编辑图,可用其他软件,如powerpoint(我本科的导师用Illustrator)。

算式推导只需要显示模型和结果,或许需要点key step。实际如何,也许多看文章便有感觉,而且不同期刊的要求也不同。

尽量用LaTeX。(当然也看institution要求,我所在的institute规定要用Microsoft Word。。。。。无奈。) 发布于 2014-11-23  1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8取消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刘巍然-学酥  ,PhD/PKE/Java/听译 收录于 知乎圆桌 、 编辑推荐 袁霖 等 78 人赞同 不邀自答。
本来是打算一段时间内不答题了。这次是因为明天就要去欧洲玩,收拾完行李看看表又太早不想睡,看到这个有趣的问题,我就来稍微答一答。和  @渠志倍 一样,算是抛砖引玉把。我准备从如下2个方面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1. 根据题主的3个点回答。
  2. 反着答:审稿人会拒什么样的文章?

==============================
0 背景知识
答主的论文数量以及研究水平估计在知乎里面算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为了严谨起见,还是列出来吧。毕竟学科与学科之间差距太大,各个学科间的要求几乎完全不同,所以应该区别对待。我认为我的一些经验大概只能在CS偏理论的会议或者期刊上使用吧。

另外,毕竟答主水平有限,只能到B类水平,所以一些经验分享也只能到B类,求知乎er们轻喷啊!

答主的研究方向归类是Computer Science: Theory。自开始写论文到现在共2.5年,现在录用的(包括已经在数据库中搜索到的,Major Revision不过基本能中的,Minor Revision的,Proofreading的)一共9篇,其中:
  • 中文论文1篇(邀稿,凑数用),英文论文8篇。
  • 会议论文5篇,最高水平的是中国计算机协会(CCF)推荐B类会议European Symposium On Research In Computer Security (ESORICS) 2014;期刊论文4篇,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荐B类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
  • LaTeX撰写的8篇,Word撰写的1篇。

答主审稿论文数量大概在30篇左右,其中:
会议审稿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荐B类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ICDCS) 2014;期刊审稿最高水平的是CCF推荐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TIFS)。

==============================
1 根据题主的3个点回答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图片要求一类随便写一个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体的杂志要求修改,还是一上来就按某具体杂志的要求来写?

答:我个人推荐先阅读会议和杂志的Instruction,然后撰写的时候按照要求来,而非先随便写一个版本再修改。为什么呢?因为调整格式其实很麻烦的,有时候甚至图要重新做。而且如果后期就调整版面,可能会因为疏忽少调整很多东西。在后期,可能会因为版面问题在Minor Revision以及Proofreading的时候被Editor和Reviewers喷。如果论文中有技术问题的话,Reviewers可能会捎带脚来一句“写作不认真啊少年,格式需要修改啊,可见论文写得仓促啊”什么的,很蛋疼的。

很多答主都推荐LaTeX,实际上CS方向的论文大多都要求用LaTeX撰写(请忽略中国的杂志社…)。LaTeX已经避免了好多好多排版上面的问题。但是,即使使用LaTeX,还是会遇到一些LaTeX特有的问题,比如我论文的审稿意见中如下的情况:
Page 10, Section 5.1, paragraph 1, ill typeset
或者如下的情况:
It i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lines in Figure 3e. Fewer lines or wider distance between lines would be better.
要知道排版是LaTeX自己弄得啊… 要知道图我用的是LaTeX中的图表工具pdfplots做的啊!这些东西,如果上来就注意的话,顺手就改了。如果后面再弄,改起来我个人认为有点蛋疼。不过这个东西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方法,不能以偏概全。所以这只是我个人的倾向。

-----------------------------------------------------------
(2)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然后再以此构建文章整体的结构;还是不管那些,先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再考虑可能被argue的内容?

答:如果还能考虑argue的内容,那答主太厉害啦!因为论文审稿意见中argue的内容可能和自己认为审稿人会argue的内容完全不同。
我认为,在写作时候还是要先考虑好文章整体的结构,把逻辑关系弄清楚了就写。这样写起来会非常顺,不会因为考虑各种各样需要argue的地方而扰乱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对于可能会被argue的内容,如果写作时候考虑到了,但是随意插入会影响全文逻辑性的话,有这么几种补充的方法:
  • 专门写一个Practical Extensions或者Discussion章节,把所有可能被argue的内容放进来。
  • 把所有argue的内容放在Appendix中。
审稿人审稿的时候,如果觉得某一点不用argue,会在意见中指出来,在Revision的时候直接删掉就可以了。比如我有个论文的其中一个审稿意见是这样的:
Section 4.2 is not necessary.
Section 4.2是我觉得读者可能无法理解符号表示和构造,写了个章节举了个Toy Example。放心,如果认为不需要argue或者解释,审稿人会指出来的。

-----------------------------------------------------------
(3)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考虑到放得太多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类该放进去,哪一类不该放进去?

答:每个学科都不太一样。仅从CS方向上,我认为遵从(2)中的意见,不知道放哪些就按照思考顺序(或者按照从重要到不重要,或者按照其他逻辑顺序)全放进去。如果是会议,就放在Appendix中,如果是期刊,就开一个Section。其实呢,审稿人更愿意看到全面细致的讨论,这证明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那篇幅限制怎么办?反正这些东西在Camera Ready或者Proofreading版本都可以扔掉嘛。

==============================
2 反着答:审稿人会拒什么样的文章?
一般来说,审稿人评判一个论文是否录用的标准按照重要与否排列如下:
  1. 正确:这是一票否决,有问题即可拒稿
  2. 创新:根据你了解到的该领域进展,作者的想法是否巧妙,有新意:核心基本的想法原创>组合多个想法>小改进某个或某几个想法>没有本质上的新想法但做了大量的体力活
  3. 逻辑: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句子之间是否有逻辑,读起来是否流程,重点是否突出
  4. 陈述:精确>准确>正确,行文是否流畅,读起来顺,是否有语法、笔误
  5. 工作量:这个是一个隐性的标准,就是给人感觉作者做的工作量不够
越是顶级会议或者期刊,对于后面的要求越高。我自己审稿,也会根据会议和期刊的等级,考虑到哪个程度即可拒稿。一般来说:
  • 会议没有到CCF推荐:正确,有一点创新即可考虑录用
  • 会议达到CCF推荐C类:正确,有一些创新,逻辑合理即可考虑录用
  • 会议达到CCF推荐B类:正确,很有创新,逻辑合理,陈述准确即可考虑录用
  • 会议达到CCF推荐A类:以上5条完全满足可考虑录用
  • 期刊论文对于创新要求会比会议低,但是后面3-5要求会高
审稿需要写审稿意见嘛,所以得挑毛病,但是挑毛病又不能挑的太过分,比如不能说你TYPOs多就拒稿;不能说你排版不美观就拒稿。但是,如果看论文觉得TYPOs多,排版不美观,肯定会细致地找论文中的问题,找到一个就拒了。如果看论文,读起来很顺,表述清楚,构造和证明看看可以通过,会给审稿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甚至有时候会不看证明。比如我的一个会议论文审稿意见如下:
The construction seems to be correct and secure, though I haven't checked the proof in details.
但实际上,这个证明中确实有一些问题,这篇论文Full version审稿人给的意见是:
The main flaw is that the proof of their scheme is insufficient. In Lemma 3, ......

如果你的写作很好,读起来很舒服,审稿人在意见中还有可能帮你说情,比如我的一个会议论文审稿意见如下:
Apart for these issues this is a well-written paper on the whole and authors brought up an interesting issue for ......
==============================
3 补充几句
很多朋友们特别怕拒稿,有的时候被拒的莫名其妙会特别愤怒。我想说的是,永远不要去质疑审稿人,如果它提的问题你觉得不可理喻,那一定是你没写清楚,而不是审稿人没看对。

另外,越是顶级会议或者期刊,审稿人越专业,会更全面地找问题,甚至提出对于提高论文水平的建设性意见,这个很重要,也很好。

以上。如有问题请留言,我尽力回答。 发布于 2015-02-08  7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王洋  ,MGC301剧场支配人 袁霖 等 3 人赞同 谢  @傅渥成 同学的邀请。作为过来人,非常高兴能够分享一下发文章的经验和教训。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图片要求一类随便写一个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体的杂志要求修改,还是一上来就按某具体杂志的要求来写?

答案是:建议一上来就按照杂志的要求写,其实格式什么的并不难,很多杂志都有Latex模板。当然发表版本的模板可能是双栏排版,由于字体比较小的原因,并不适合修改。但是模板可以通过latex调节字体大小,行间距等等,可以用一种比较舒服的方式进行修改。最后再调成标准格式投稿。关于图的线条建议稍微调粗一些,尽量避免用浅色。我的第一篇文章当时经验不足,图片的图线较细,以至于打印成黑白版时根本看不见图中的内容。审稿时遇到了点麻烦。

2、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然后再以此构建文章整体的结构;还是不管那些,先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再考虑可能被argue的内容?

回答: 无招胜有招,一定按照自己的想法,首先把故事完整的讲述清楚。审稿人出招时再接招修改也不迟。现在文章更加注重新颖的思路,以及方法。文章结构什么的反而不重要。

关于可能argue的内容,可以先把文章上传到arxiv上,并在审稿,讨论期间可以做成张贴报告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会议,也可以到相关研究组(友军)介绍自己的工作。也可以给自己的工作中主要引用的文献的通讯作者发邮件,讨论一下可能有争议的地方。同时一定要保持和合作者以及导师的联系,不断完善工作。



3、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考虑到放得太多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类该放进去,哪一类不该放进去?

回答是:很多文章都有篇幅的限制,比如 Physical Review Letter 只有四页。这四页也只能把自己的工作的方法,策略以及主要结果。交待清楚。剩下的详细推导过程,实验记录等如果远远超过篇幅限制,可以放在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中(好的杂志的文章几乎都会提供补充材料,有时候四页的文章配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补充材料都很常见)。假如篇幅还足够的话,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附录里(appendix)。 编辑于 2015-02-1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42取消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渠志倍  ,论文写作达人 收录于 知乎圆桌 徐腾飞 等 342 人赞同 抛砖引玉+1

一、 写作速度要快
论文写作时候,拖延症极易发作。根据我自己写作(憋)论文的经验,一个月时间慢慢写出来的和一个星期赶出来的论文在质量上不会相差太多。而论文拖太久不会有任何好处。因此,速度吧,少年!

二、 可以把做图当作写paper的第一步
我之前课题组老板的习惯:做好了一个体系,要写paper了,先把文章需要的所有图都做好,发给老板看。老板觉得这些图都没问题了,再开始写文章。我自己发现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图做好之后,往模板里一插。整篇文章的框架思路便呼之欲出了。图表的安排设置相当于打文章的提纲。

三、 选择一个合适的期刊
当然,如果你不急着毕业的话,把文章从高到低挨个期刊都过去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往往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哭。。)。。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期刊十分重要。 合适的期刊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该期刊接受你这篇文章的几率要足够大(30%或50%以上?)2.你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你不会觉得亏。
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我有一个小方法,屡试不爽。当你文章写好后, 请认真安排选择你的参考文献。(我知道很多人用Endnote之类的很随意的搜索一下关键词,就把大片有关无关的参考文献加入paper里了,但这样我不提倡。)然后你可以看看你的 参考文献都是来自于那些期刊的。你引用最多文章的头两个期刊,投中的大于80%。

四、 认真对待Cover Letter
很多人非常忽略cover letter,甚至之间复制粘贴自己文章的摘要内容来代替cover letter。但是事实上, Cover Letter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你给编辑留下的第一印象

引用一下本领域权威期刊  Analytical Chemistry 的主编 Jonathan V. Sweedler 的话。
How do we determine which articles to publish? As Editor, I look at every Abstract and  then for most, I read the cover letter.

Many submissions that get rejected include a cover  letter that contains only a few sentences that basically state: “I  want to publish this work in your journal.”This does not help  your case. Do not cut your Abstract verbatim into the cover  letter (or repeat it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This does  not help either! You are making a case for publication and so  please put some thought into writing your cover letter and  introduction that provides reasons to read (and publish) your manuscript.


五、 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参照第三条吧,选择审稿人方法。考虑到学术界那深深的水,我要多说一句, 投稿时推荐的审稿人中可以有熟人,但不能只有熟人。选择和研究领域关联不大的“熟人”做审稿人会给编辑留下极坏的印象。

六、 在文章投稿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自己的paper
文章写完了,不要急着投稿。先认真的一遍一遍的多读几次自己的文章, 仔细检查,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小的疏漏。根据我自己的审稿经验, 很多文章死在细节上


————————————————————————————————
暂时写到这里,有问题可以在我后面评论,我会做回答的。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gilbert_qu
编辑于 2015-08-19  2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0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達聞西 渠志倍 等 20 人赞同 技术层面的前面答主说得差不多了,我来贡献几条 猥琐门技巧吧:
1)  明确的,风格一致的,精美的图,很多人读paper优先看两部分内容:图和摘要。而图传达的信息往往是不需要阅读一目了然的,就好像看美女先看脸蛋身材一样。作图一定要让自己最想表达的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风格最好也一致,这不仅仅是因为一致的风格可以让审稿人不需要耗费更多精力理解文章中其他的图,也是因为如果都是这个圈子的,很多时候一看图和内容就知道是哪个组的文章了。。够猥琐的吧。精美就不用说了,除非那图就是仪器上出来的,否则用OriginLab或Python之类出的图显然比那种扫描感强烈的图让人更舒服。最后提一句图上的字最好不要太多,字体变化也尽量少,图的学问很多,具体可以参考做PPT的技巧,这在很多国外大学都是免费培训的。
2)  表意明确,没有错别字,风格明显的摘要,这个原因和上个差不多。
3)  拉风的标题,其实这是很考验一个作者对领域理解的事情,在标题里应该做到两点,第一很强的语言浓缩能力,要在标题里点明一篇论文中最创新的点并让读者大概能联想和猜测文章的内容;第二是要知道领域内实时在发生着什么,要知道文章中的闪光点和大家最想看的东西的交集在哪里。
4)  在确实相关的情况下,引用一些风头正劲的领域翘楚的文章,原因是他们很可能是审稿人,还是很猥琐吧。。不过要说明的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好审稿人,因为如果已经风头正劲了,一个审稿人并不会在意是不是多一篇引用,这样做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起审稿人的注意,让他也许会更认真地理解你的研究,所以如果不是那么相关,只是为了讨好的目的的话,可能会弄巧成拙(当然了万一那审稿人就是在乎多点引用那也算蒙到了。。)如果还没有进化到大概能猜出那些人会是审稿人的境界,就尽量多引用那些已经被引用得很多的人吧。
5)  出去开会的时候多结交些领域内的同行,我并不是鼓励拉关系(虽然这在学术圈其实是广泛存在的),而是通过交流让同行知道你在做什么,大家都搞过研究,有时候来了三篇paper让你审,除非是paper内容很吸引人,否则当没有太多精力去看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如果看到熟人写的paper,当然更容易看到文章里的出彩点了,其实前面说画风格明显的图也是这个道理。退一步说,陌生的paper里万一有些不靠谱的东西怎么办,这时候当然选自己信任的。
6)  学好英语,如果你是投英文论文的话,如果英语确实不好就尽量写简单的句子。

说了这么些猥琐技巧,我还是要说, 研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我贡献的技巧都很猥琐,因为这些并非决定因素,至于写作技巧,思路和其他因素等等,它们的作用无非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我们不是为了写paper而科研,忘记了科研原本的目的,那是本末倒置。所以在此我也强烈反对  @Nemo的回答,不是因为该不该用Latex,而是因为一些观点比如:

我觉得最坏的一点就是审稿人认为你 不专业

Latex是写论文用的专业工具,学习它需要花费比word更多的时间。但一旦学会,你后面的paper几乎完全不用考虑版式问题,其实是节约时间的。那些认真做研究,计划稳定出paper的人,一般都会好好使用这个工具。

所以,当审稿人拿到一个Word排版的paper时,他会在潜意识中认为,你没有写过很多paper,而且以后也不打算写太多paper,你只是个打酱油的。有了这样的最初印象,在审阅的时候,就会带着更多批评的眼光看待paper。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这篇paper可锯可不锯的时候,就锯掉了。

不要觉得不公平,其实这个很公平。当你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专业工具的时候,审稿人很难相信你会花时间把研究做好。
我觉得,如果Latex在一个领域不是必须,那么有学Latex的时间还不如多做些研究,论文只是表达研究内容的一种方式,做好研究的课题,这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或者说暂时在科研领域的人最应该看重的事情。如果一名审稿人因为投稿者使用Word居然联想甚至质疑投稿者的能力态度,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审稿人的科学素养才是值得质疑的。

另外顺便说一点,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paper是否被录用,最重要的不是idea,而是写作。这是审稿人不会告诉你的。
也许确实有不少期刊和会议这么做,我觉得很悲哀。 编辑于 2014-11-24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Frank Ren  ,PhD MSE/Chemistry/Physics 袁霖 等 4 人赞同

身为北美PhD熟练搬砖工结合自己投稿和做审稿人的经验来和大家分享和讨论一些体会~


写paper 是科研的最后一步或者说是阶段性的结尾。怎么写文章,能写出怎样的文章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的新意,实验的设计以及数据的累积和分析(广度和深度)。通俗一点说,新意,广度和深度在写文章之前(甚至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逐渐确定下来。个人的经验是多看文献,读得多了你会了解领域的最新发展,自己研究的位置以及应该怎么设计实验和写作论文。这和文学创作需要阅读积累异曲同工,写论文需要保证尽可能大的文献阅读量。在google reader关闭之后,我转向了feedly来订阅追踪期刊的每日更新。所以,除了刷知乎,还要频繁刷文献!

针对题主的具体问题:

1、是先不管格式篇幅图片要求一类随便写一个版本,然后再在其上按照具体的杂志要求修改,还是一上来就按某具体杂志的要求来写?

鉴于题主是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写文章,我的建议是先要明确数据的新意程度(novelty),如果说实验的结果和数据的质量非常新颖,可以把文章写成communication(通讯)的形式。各大领域的王牌期刊大多接受篇幅极短(不超过4 pages)的通讯来报道领域内的最新的有意义的突破。这个时候写文章一定要注意精简干练,把最有意义的数据以最直接最流畅的逻辑展示出来。如果实验数据本身比较完整详实,工作非常系统,那么写作的时候先追求“完整”,也就是说不要去顾忌具体期刊的形式,先把故事按照已经设计好的逻辑和文章构架写出来。事实上,从期刊论文的角度来说,同领域文章的论文构成都相对固定,不外乎introduction,experimental,results & discussion和conclusion几个部分,甚至同一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们的格式要求非常类似(比如美国化学学会ACS的期刊),不同出版集团杂志之间格式的不同也仅仅是以上提及的那几个部分的顺序有差异。另外,非通讯类论文的投稿大多数不需要套入模版,在论文审稿通过被接受之后杂志方面会给一个已经排好版的proof,作者一般只需要校对文字,确认返回给编辑即可。所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条理逻辑清楚并且数据没有硬伤的故事比较重要,不要因为格式而担心,在最后投稿时格式的调整其实非常简单。在动笔之前,个人建议先把图片拼起来,图片的拼接和数据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文章的脉络和走向,完成图片的拼接和排序之后文章的逻辑就很清楚了,这个时候再动笔就胸有成竹了。

2、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要先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然后再以此构建文章整体的结构;还是不管那些,先构建文章整体结构,再考虑可能被argue的内容?

做实验的时候就要想好可能被argue的内容! 写文章永远是最后一步。我的建议是在边做实验边处理数据,边处理数据边思考漏洞,发现漏洞及时做补充实验,如此循环,直到所有数据和结论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足够完整和准确。自己觉得信服之后才可以写文章。当然任何工作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可以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在论文修改阶段再去琢磨。

3、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考虑到放得太多可能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晰,放的太少又不充足。那么哪一类该放进去,哪一类不该放进去?

根据题主的问题,个人觉得题主文章的构架和故事逻辑的发展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放入正文的数据永远都是要为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展开来背书的。在文章构架清晰并且明确实验结果已经被充分完整的讨论和验证的前提下,琐碎细节的一些数据可以单独作为supporting information跟正文一起投到期刊。

个人浅见,跟大家讨论。希望题主科研和投稿顺利~

编辑于 2015-02-1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2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张浩千  ,合成生物学 12 人赞同 大家的经验都好全面,看来我只能发表一下吐槽了:

死了都要改
不推翻重来不痛快
三轮审稿
也很正常
我们都明白
死了都要改
不改到通宵不痛快
宇宙毁灭reviewer还在 发布于 2015-01-11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立党  ,在北京动物园当动物 7 人赞同 不要相信王垠的话,Texmacs很容易死机崩溃的。

其实如果不愿意学Latex的话,在美国依然有很多人用Word写paper的,不要怕丢人,也不要怕逼格不够。很多人装逼成天嚷嚷latex好用的其实没发表过几篇paper 编辑于 2014-11-24  2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Hwizhi  ,In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 trust 3 人赞同 关键三点:

1. 确定这篇文章 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
例如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解释以前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更好地解释某个现象;或者在实验中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2. 确定 故事的逻辑结构
用草图画出。

3.  准备图表
按照这个逻辑结构,准备好每个环节的图表,并给出 关键说明(i.e., Figure legends)。



有了这些准备之后,文章的内容差不多就确定了。以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这类的文章为例,简要说明一下:

Introduction 部分,你就先回顾文献吧,指出过去对相关现象的发现简要历史,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别忘记夸奖一下过去理论所作出的贡献。然后,来个however,提出research gaps。然后的然后,说一下你这篇文章就是要对某个gap出出主意,而且你确实做到了 。。。即你在第一步确定的这篇文章 解决的那个核心问题

然后,理论基础+方法

再就是给证据啦,例如数据图表,并比较你的理论的先进性

然后的然后--在讨论和结论部分,简要说明一下你在这篇文章中做了什么,你的工作的价值,可能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潜在问题的可能方案 编辑于 2014-12-06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刘知溪  ,个人网站读思(http://read-think 3 人赞同 和大家交流下我的经验吧。一般写第一篇sci文章时通常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无从下手;第二,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中规中矩的英文科技论文。

对于第一个问题通常的原因是,你脑袋里面对这个课题的脉络并不清晰。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比较简单,就是尝试着和你的朋友解释这个课题,最好是一个非相关专业的朋友,甚至是普通的本科生。如果你能把课题向一个门外汉解释清楚了,那脉络就会清晰很多。你也可以尝试把你们谈话的过程录下来,并在过后进行整理。你向他描述这个课题重要性的过程就是你展开前言的合适方式。你说服他接受你的结论的过程,大概就是你文章展开逻辑的一个过程。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帮你建立起稳了文章的框架,具体怎么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下面谈一下我对论文结构化写作的一定看法,先占个楼,有空慢慢补充完整。

从小大到无数次的英语考试,作文模版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大家是对它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能解决很多问题;恨它是因为好的、个性化的模版太难找,而且模版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终有一天,我们要离开模版给我们构建的安全区域,进阶为更个性化的写手。

本科毕业后,当第一次需要写sci文章时,我又面临了当初第一次面临英语作文时无从下手的感觉,相信多数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么,曾经帮过我们大忙的英语作文模版能否再次救我们于水火,帮我们迈出sci文章写作的第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sci文章结构化写作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们来谈谈结构化sci文章写作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的几点原因。

1. Sci文章不是满汉全席,而是快餐

首先,我们要明确sci文章的定位,我们不能把sci文章当作满汉全席。相比伟大的文学作品而言,sci文章不像是艺术品,而更多的像是应用文。读者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有效的信息,从而判断这些信息的价值。因此,他们期望的是能填饱肚子而又不太让人失望的快餐。固然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份饕餮盛宴,但是当你看看杂志的instructions时就会明白,学术圈还是喜欢简单粗暴直接的东西,所以才会给你的文章上那么多枷锁。当然,如果你拿了诺贝尔奖,在给CNS写评论的时候,即使你端上去的一道煮方便面,科学界也会把它当满汉全席来对待。不过在这之前,还是老老实实的往读者的期望上靠吧。

做为一道快餐,sci文章的特点是除了少数专业词汇外,词汇和语法都不难。这意味着门槛低,一个本科毕业生在积累了一些专业词汇后,应该足以应付。难点在于,新手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找到读者的“共性”,而无从下手。

有的人可能会说,阅读(超越但包括sci文章意义上的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每个人的背景和需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存在读者的“共性”这回事呢?更遑论找到这种“共性”?

事实上存在这这种“共性”,并且我们都受过如何找到它的训练,只是大多数人忘记了,或者把自己受过的这种训练当成了笑话。

先说多多年前读到的一个事情,真假无从考证,但故事背后的意义值得大家思考。据说某年少成名的作家(不点名了,80后应该都知道这个人,后面的孩子可能对他的了解不多)的某篇作品被做为语文考试的阅读材料,以示语文教育紧跟潮流,关心学生所思所想。有好事者请该作家做了这道题,对照参考答案,得分非常低。有人就声称,作者本人竟不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当年有些人便拿这件事来说明语文考试的题目的不合理,进一步否定现有的语文教育体制,甚至否定整个教育方法。

其实,这些人大错而特错。一道菜的价值,取决于食客,而不取决于厨师。一篇文章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而非作者本人。一个好的作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一个好的读者,天然就可以成为一个一般水平的作者,当然,有时候可能要经过一点简单的训练。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有问题的话,那么问题便在于对于文学性过于强调,而对应用性过于轻视,这样的体制才生产出了那位善写不能读、忽视了阅读“共性”的少年作家。

所以,你们大约明白了,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在语文课上受过的那点教育,比如“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这个字不能删去?”、“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这样的训练,都是我们写好sci文章的有力武器。往大了说,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那么人类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从小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多数能够迁移到英语甚至其他语言的学习中。结构化的sci文章写作就是要利用我们从小学习的分析文章“共性”的能力,从而倒推出写出符合“共性”的sci文章的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读者期望我们给出哪些“共性”的东西呢?


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sci_coffee_break)或个人网站“读思”(http://read-think),和我做进一步的交流,公众号主要关注科研生活和论文写作。公众号会定期分享一些关于研究生做科研的书籍和读书笔记,欢迎大家来看看。

编辑于 2016-04-3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禁止转载 1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马宗伟  ,物理学渣一枚 14 人赞同 知乎处女答。说点自己的经验。

先打个广告:Latex真是写科研论文的利器啊!一般杂志网站上都有Latex的模板,格式什么的根本不用自己一点点调,可以边往模板里填充内容边运行预览,简直不能更方便。改投其他杂志也只是换个模板然后复制粘贴的工作量,效率那不是一般的高。

下面进入正题。

1、写文章自然要先有思路,按我导师的说法,“写文章就是讲故事”,先定个大概的题目提醒自己故事内容是什么,后面可以随着内容的充实和立意的变化再作修改。把故事讲圆咯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尽量把它讲好。一般文章都是要有图表的,先在纸上按顺序画几个直观的示意图,便于与导师或其他人讨论并确定文章内容和结构(框架)。
2、一旦确定了框架,就可以把这些图表按照发表的格式作出来。写文章的过程中这就是你的路标(没有图表的文章也许仍然有其他关键节点,比如某个重要的方程式之类,道理或许是一样的),围绕图表写可以避免你因为太过机智写跑了题拉不回来徒增烦恼。看图说话嘛,总不会扯到没边儿。好的图表可以让读者不看文字就知道你要讲什么故事,不过这就是高级技能了,可以慢慢琢磨和训练。
3、根据已经确定好的框架,估计一下这篇文章的工作在本领域大概处于什么水平,可以向哪些杂志投稿, 然后下载模板,或者到其网站上了解投稿要求 。如果你没有阅读足够多的文献,无法给自己的工作合理定位,那就参考其他人特别是导师的意见,他们会根据工作的深度、新颖性、杂志特点等(知己知彼)给出比较靠谱的建议,帮助你提高命中概率。
4、看图说话。把图表按顺序插到模板里,也就是先搭好房梁。前面知友们讲得很好,我们对细节了解最多,因此先把叙事部分(如Experimental,Results and Discussion)照着做好的图写出来,这是添砖加瓦。这时要注意段落间的连贯性,让审稿人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上下文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为之折服,而不能感到跳跃或散乱。要知道审稿人不是在看电影,你烧他的脑子他也会让你不爽,轻则argue,重则。。。你懂的。另外,不要怕细节写太多,多了的可以压缩或删减,少了的就只能绞脑凑数了, 纯凑数的内容和精炼过的相比水平绝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对吧。
~~~~~~~手机码字好累,先占坑,吃饭回来继续答~~~~~~~
………………我回来了,接着说………………
5、细节部分写完了,下面进入Introduction。这一部分往往要引用全篇绝大多数的参考文献,来讲清楚本领域的发展沿革,其他人的相关工作,和阐述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结论等等,最后引出自己的工作或文章结构说明。这就需要再集中阅读一下你准备引用的那些文献,这些文献不必多,而必精,要能充分支撑你的论点而不显得多余。之所以把Introduction放到这一步来写,是因为在完成Experimental,Results and Discussion部分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文章又重新细致地梳理了一遍,再结合刚刚因为重读了文献而在脑海里形成的对本领域发展脉络的一个系统的认识,很容易灵光一闪,想出比之前更好的立意,这往往能让文章的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甚至一怒之下转投更高水平杂志也是有可能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他人以及自己的工作的阐述不能只停留在“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的层次上,除非你的发现足够惊世骇俗,而是要总结前人的工作,指出其不足(如方法精度低、材料稳定性差等)和本领域内仍未解决的问题,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到你自己的工作上,也就是为什么要展开这项工作,例如能够弥补……的不足,解决……的问题之类,让你的工作显得独一无二价值连城不可替代。最后,尽量不要直接说某人的某项工作是错误的,不光因为很多前沿问题并没有定论也就不存在对错,也因为审稿人和编辑十有八九也不喜欢随意judge别人的人(你又不是上帝),而且万一被judge的刚好是你的审稿人,岂不作死?
6、Conclusion和Abstract。这两部分非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Conclusion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简直就是整个故事的浓缩版。前面的很多细节在这里只是一句话带过,或者连提都不提,但结论一定要有。想象我们阅读其他文献的时候,常常为了节省时间(懒)而只看Conclusion(事实上是Abstract)部分,就知道Conclusion该怎么写了(其实答主也不太会写,勿喷)。而Abstract更加精炼,需要在短短几句话中体现工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有可能是除文章题目外最能抓人眼球的文字了,重要性不言而喻。
7、Reference。使用Endnot啥的文献管理软件导入Reference,据说非常方便,题主可以关注下。你们不会知道答主当年手动把参考文献敲进文章里的时候眼里翻腾过多少泪花……当然,就像  @渠志倍童鞋说的一样,非常不提倡用这个软件灌入大量无关的参考文献,百害而无一利。

剩下的一些东西例如署名规则图片格式什么的就不用说了,投稿前对着网站上的投稿说明修改就是了。再补充一点:文章初稿完成后一定要找同领域的人帮忙挑刺,比如语法、拼写有无错误,文章/段落布局是否合理,有无逻辑漏洞等等,据此作进一步的修改,不要等被审稿人质疑后再去弥补。

答主水平有限,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看官们请轻喷。希望能帮到楼主。
以上 编辑于 2014-11-23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Luyao Zou  ,光谱学/物理化学/文理叠加态 7 人赞同 依次回答:
1. 我又要鼓吹 LaTeX 了。高大神赛高。用了 LaTeX 你就可以专心文本而不用管排版了;哪怕是 Word,我个人感觉是还是先专注于文字,用纯文本写就可以了。一边写作一边纠结排版,很容易造成对着电脑半天就在那里改一张图的字体、大小,而不是写作。
2.  写文章就是讲故事。先写再改是肯定的。所以先搞主线,八字还没一撇就去想各种 argue 的话就动不了笔了
3. 细节放正文还是不放正文,取决于与你的论点的相关程度,以及你所投的杂志和面向的受众。比如在我业内发science和发JPCA,正文里的细节显然是不一样的。细节是为了说明你的论点的,而并不是说细节越多就越好。剩下有些关联但不是非常紧密的,扔到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里面。完全无关的就别放啦。

关于顺序,写作的时候随便怎么来都可以的。写作不过是文字的编排。个人来讲,从 experimental 和 result 写起比较容易,毕竟只需要描述事实嘛。intro 最后在写。这个类似于 bottom-to-top。你也可以 top-to-bottom 上来先搞 intro。 关键是,先写出来!我知道写作很难,最难就在于你对着屏幕不知道写什么。所以第一稿别纠结于什么语法啦结构啦,blabla把想到的全写下来再说。

对其他几个回答的部分内容保留意见。比如所谓只要写流水账,关注细节的。没说细节不重要,但是如果你还想呆在圈子,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锻炼自己写intro,把握行业整体的能力。不能全扔给导师干哦!虽然第一篇肯定是你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也会被导师改得体无完肤,但不先思考,就不会有进步。 编辑于 2014-11-22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Serena Yu  ,医学PhD 1 人赞同 我看了一下各学科差异很大,比起上面的电子和物理,分子生物领域正相反,Results为大头,而Introduction基本没人看,因为大多数论文没有公式也没有理论推导。一般都先起草materials and methods,然后figures and tables,然后写正文。格式大多期刊要求word,不鼓励LaTex,甚至很多不接受后者的。内容重点的话闪光点基本都靠图表,尤其是图片。至于conclusion,不用说,在什么领域都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部分最能看出功力 编辑于 2015-02-13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8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李群  ,市场微结构/博弈论/经典物理/科幻 渠志倍 等 18 人赞同 抛砖引玉吧。

我导师教我的写作顺序大致是
1.确定篇幅,有的期刊会限制3~4页。当然特别好的工作不受此限制。
2.决定要present哪些图和表和它们的顺序。一般一篇中等长度的文章5个左右图表为宜。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增加。第一个图最好fancy一点。
3.围绕图表,写流水账。作为PhD学生一般是没有大神到可以对一个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comment的程度,写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就好。
4.如果内容太多,考虑放一些进Supplementary Materials里面。
5.按全文脉络写Introduction/Conclusion/Abstract然后被导师改得爹妈都不认识。
6.改一改格式就提交吧,被人argue了再来想怎么嘲讽回去。

另外,有时候研究的顺序是看到了果去寻找因,但写作的时候有可能从因至果会好一些。以上。 发布于 2014-11-22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8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8 人赞同 不谢邀。
我只说一点:
保管好你的一切文本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实验数据和图片,甚至某一具体步骤和配方细节。
实验过程中攻克了任何技术难关或者变量控制问题,都不要手贱拍照发任何SNS或者告诉任何存在竞争关系的人。

我大二暑假做的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课题是 RAPD法及ISSR法研究XXXX遗传多样性,做完后所有的文档被当时的导师以某个看似非常正当的理由要走了。
到大四我准备毕业时,发现RAPD的那一半已经被一个完全无关联的学姐拿走,并作为优秀毕业生毕业了。
或许我该庆幸导师手下留情给我剩了ISSR的那一半。
总之我毕业了。
誓不从事本行。 发布于 2014-11-23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9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heap Frank 9 人赞同 前两个月也是第一次投稿,感觉写文章真是比做项目还累!我是先很快的把文章写出来,没管格式什么,这个过程很快,一个星期就写完了。但是后来反复改和导师交流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月,一直改到面目全非,改的过程中才学到很多写文章的要点。

特别是细节不怕多,但是一定要有逻辑性、层次性的展开写,不能堆砌。还有就是要凸显自己做的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方面要大书特书。很多东西没做出来的时候觉得比登天难,但是做出来了又觉得也就那样,所以写文章的时候没注意就一笔带过了,因为这个我被导师批过N次。也就是说写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看文章的人对细节不了解看到你突然冒出的一句话会怎么想。

初稿尽量多写,少了不一定记得要添加,但是多了删除很容易。 发布于 2014-11-23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Wang Erdong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Assistant Scient… 43 人赞同 第一次写论文和之后写论文是完全不同的。

正确的,以及正常的写论文方法可以看看coursera的writing inscience
Coursera 我发表了几篇论文后,才看到这个视频,仍旧受益匪浅。

但是这些不适合第一次发论文的人。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带过的学生来看,第一次发论文其实就是兴奋加惧怕。对写一篇好论文的期望和自己有限的水平之间的矛盾,使自己常处于忧虑之中,一拖再拖。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管语言,先把自己的实验或理论从头到尾写一遍。看内在逻辑是否正确,条件是否完备,数据是否规范。之后读每一句话,后面都加个y?问问自己这句话是不是废话,逻辑有没有跳跃,是否能得到这个结论。如果杂志要求写5页,那么最好写15页以上。因为最后大部分文字一定是要删掉的,是不适合发表的。当自己觉得逻辑通顺后,给组内的师兄弟们做个报告,让他们判断下逻辑是否清晰,他们任何的提问都是文章必须修改的地方。
这些做完后,让老板写motivation,和结论。这些水很深,第一次写论文的人把握不好。而写过几次之后,这部分还是比较简单的。
最好找写过很多文章的人改一下。然后把所有图弄成高清的,200倍之后不许看到马赛克。仔细读杂志对格式的要求,逐条修改。全部弄完之后,再给老板确认。   from: https://www.zhihu/question/26729854

转载于:https://wwwblogs/GarfieldEr007/p/5560675.html

更多推荐

你在发表理科学术文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