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时,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或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简称PPC或PPF)是指用来描述在已知条件下,两种产品之间在用尽所有资源、技术的情况下所有的生产组合的可能,在平面图上所形成之轨迹。

生产可能性曲线便表达了在资源用尽的时候,两种产品可被生产的不同组合。换句话说,曲线上的移动均反映了机会成本,因为生产资源是有限的,经济体系的生产组合不可能在曲线右方,要想多生产甲物品,便必须放弃某数量的乙物品,省下资源作甲的生产。另一方面,曲线上的生产组合又代表最高效率的生产(即最大生产力),没有任何资源闲置。处于曲线以内的区域,生产组合可生产,但生产效率较低,因为资源未被尽用。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和等优曲线有少许相同之处,两者均牵涉到边际替代率的概念,从生产角度(生产可能性曲线)或消费角度(等优曲线)都反映了机会成本。

我们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是在进行一种“选择”,用人力、设备等资源生产商品就是在人力+设备与商品之间进行选择。

如果什么也不做,时间本无成本。但这个时间是可以用来创造价值的,因为没有选择去创造价值从而有了“机会成本”,所以本质上来看,时间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变化,通过投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往外扩张,这就是经济增长。

配置效率

我们可以分析出“边际成本”、“边际效益”,从来进行“配置效率”。配置效率是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来生产出最优的产品数量组合。这种效率可以通过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效益曲线的交点来获得。上图中,我们画出边际成本曲线MC(这里的边际成本源于机会成本,利用右上角的PPF可得到成本值),再画出边际效益曲线MB(假定的100、80、60、40、20),交叉点D就是最优效率场景。

在这里,我们是如何在兔子和浆果中衡量,以得到最佳的兔子和浆果的组合的呢?本质上来说,这里就是一个选择,增加或减少某种产生并减少或增加另一种产生的选择,选择增加的产出就是效益,选择减少的产出就是机会成本。这样一来,问题就变成了在机会成本(选择减少的产出)和效益(选择增加的产生)中寻找最佳点。这正好就是“配置效率”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用“机会成本”(浆果)来计算边际成本后,用配置效率方法得到的最优效率场景就是选择增加的产出(兔子)的最优场景,得到兔子的最优场景后,自然也就能得到浆果的最优产出。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生产者与其它生产者相比,机会成本低的生产者拥有比较优势。

所有生产者按照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可以扩张总产出的PPF,再通过贸易,可以扩张自己的PPF。贸易利得,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解释国际贸易,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生产力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密,两国不会有贸易。然而,根据亚当斯密的看法,先进国家不会与落后国家贸易,因为逻辑上一个国家可以享有生产所有物品的绝对优势。这个含意显然与现实不符。李嘉图认为,这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仍然有机会贸易,并且可以从中互相得益。李嘉图所确定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

更多推荐

经济学中ppf计算机会成本例题,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PPF(生产可能性曲线)